不過還好,聯絡中心使用AI不需要這樣...咱們用真實應用場景中比較普遍的語音IVR機器人和文本聊天機器人舉例吧。
如果TTS/ASR語音合成與識別算作一種AI早期應用的話,聯絡中心對于應用新科技還真是比較熱衷并扎扎實實推進的:
場景1:客戶呼入服務Inbound IVR
比如筆者打電話XX銀行查詢余額時候(工資日...)總會有TTS語音播報:
請輸入您要查詢的幣種,人民幣請按1,美元請按2,您也可以直接說“人民幣”
不僅如此,它還會有“人民幣,確認請按1....”的神邏輯。
場景2:主動呼出服務Proactive Outbound
比如筆者申請的信用卡收到后,XX銀行會自動外呼給我,也是TTS語音播報:
如需激活信用卡,請直接說:“我已了解并確認激活”。
技術想象力在聯絡中心AI應用可謂無窮無盡,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語音識別領域,有一個置信度Confidence的指標,意在IVR服務器通過MRCP協議連接ASR語音引擎時,獲取ASR引擎對用戶語音識別的把握度。隨著ASR語音引擎的confidence越來越高的時候,DTMF確認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忽略,直接識別并作出響應。不過置信度的提高是有極限的,有時候客戶不說普通話或者中英混雜,而客戶會假定企業(yè)服務的AI無比智能,因為你已經讓他可以免按鍵直接說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對客戶的期望進行管理了!
程序猿一般會在IVR語音菜單中配以迂回路由來解決問題。通常的做法是使用標準化語音宣告:“對不起,我不能準確理解您的意思,請您用普通話并降低語速在重復一遍”。如果用戶第二次語音輸入系統依然無法理解,系統會第二次再宣告一遍。如果用戶第三次依然如故……系統可以選擇轉接人工坐席,或者轉接常規(guī)IVR-按鍵菜單,或者直接I語音宣告:對不起,嘗試次數已達到上限,請您稍后再撥…
不過,筆者見過一種更加聰明的做法:
當ASR語音識別或者后臺語義識別(知識庫檢索)不準確時,運行VXML的媒體服務器Media Server實時獲取ASR引擎返回的confidence置信度指標,判斷異常低于門限時,主動邀請專門的人工坐席靜默接入...hmm,專業(yè)進行語音數據打標簽的人工坐席。這種特殊的靜默坐席可以準確聽到并理解客戶的語音輸入,同時與后臺引擎進行數據交互,幫助用戶繼續(xù)與ASR會話。通話結束后,后臺的AI再進行新一輪數據反哺并分析。語音數據折疊,因為人更能理解人的說話。
文本聊天機器人領域,應用場景也類似:
首先當用戶進行文本聊天頁面時,就會有文本菜單進行主動引導,在打字輸入時還會有常用問句提示。后端的chatbot利用NLP引擎結合專業(yè)知識庫的檢索,回答用戶問題或準確傳遞知識庫中的相關回復。如果chatbot遇到知識庫沒有覆蓋到的問題,系統會進行多種處理方式:
有的AI方案會使用抖機靈的做法,諸如“這個問題太難了,我得回家問我媽”之類?陀^來說,抖機靈更適合通用型的聊天機器人,在專業(yè)客戶服務領域并不適合。
通常情況下,聊天機器人/聊天服務器會邀請人工坐席介入聊天。實際上,用戶對聊天機器人的體驗和期望值會降低?蛻魰匆娙斯ぷ尤氲搅奶焓,導致一個結果,后面客戶一上來就會在聊天框里就輸入兩個字“人工”。
有沒有一種方法?讓客戶跟機器人聊天,當機器人不給力時,人工坐席自動介入并獲取整個交談全過程,并做出更加個性化和更加準確的服務,整體提升AI的利用率和客戶的有效體驗值?
必須有,關注用戶體驗不僅在AI后臺持續(xù)優(yōu)化,聯絡中心平臺也可以發(fā)力。
G廠創(chuàng)新地推出了KATE方案,AI Bot Gateway可以同時接入多家AI的機器人平臺(注意!是同時哦)。Bot Gateway可以實時獲取NLP機器人的Confidence/Timeout等參數并作出實時決策自動切換至人工坐席。人工介入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后,還可以無縫進一步連接下一步流程。
有一個小插曲,看到G廠的AI Gateway還可以連接微軟的BING Translate AI,助力中國企業(yè)服務全球用戶,用戶說英文,坐席說中文,兩不耽誤,特別有趣。
人工智能在聯絡中心應用方興未艾,只有海納百川的態(tài)度,才能杜絕技術高壘墻,AI Gateway協助聯絡中心客戶體驗平臺更進一步,擁抱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