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運營商趨勢分析
2002/07/29
2001年7月19日文匯報上赫然出現了一個名字——鴻聯九五,或許是為了迅速消除人們“你是誰”的疑問,它用更醒目的字體標明了自己的身份——“虛擬運營商(VNO)”。一夜間,虛擬運營商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一年過去了,事情并沒有象人們想象的那樣發(fā)展。最近的消息說,電信基礎業(yè)務轉售許可證的發(fā)放仍在研究試點階段,而國內虛擬運營商的一面旗幟??潤迅通信似乎也在媒體上降低了出鏡頻度。究竟是產業(yè)鏈的不完善還是運營模式的不成熟造成的,業(yè)界還沒有定論。筆者認為,作為現代通信技術與市場發(fā)展綜合作用下的產物,虛擬運營商必將獲得其在產業(yè)鏈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這個涉及基礎網絡、業(yè)務內容、管理運營、品牌渠道、營銷、服務創(chuàng)新的價值鏈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目前的挫折應該只是暫時的。
解剖“鴻聯們”
鴻聯九五隸屬于郵電國旅集團,要了解像鴻聯這樣的運營商,最好從它的業(yè)務開始:它提供95000呼叫中心;9500移動短信;95互動TV;基礎電信業(yè)務代理;帶寬的批發(fā)代理、主機托管、放號與維護等業(yè)務。
鴻聯完成如此豐富的業(yè)務,是由它所擁有的以下眾多資源支持的:計算機國際互聯網業(yè)務經營許可證、電話呼叫中心業(yè)務許可證、中國移動SMS全國統一服務代碼“2315”、電話信息服務全國統一特服號“95000”和“95001”以及擁有全國各地的電信增值業(yè)務許可證的70余家分公司和10000余條以上的中繼線路、多條省際電信業(yè)務專線、160G的光纖傳輸帶寬等遍布全國的電信綜合業(yè)務技術平臺。
如果說傳統運營商擁有的資源是物理上的網絡,那么鴻聯這樣的虛擬運營商擁有的資源是強大的營銷、分銷網絡,鴻聯在全國各地成立了70余家地區(qū)鴻聯九五公司、控股九五資訊公司、參股國政網公司和九五在線公司。目前,該平臺已成為覆蓋全國70多個城市的可統一共享的多媒體信息服務平臺,兼容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有線電視、互聯網等技術服務形式。
國內另外幾家具有典型虛擬運營商特點的實體是潤迅、中國郵政與騰訊。潤迅從尋呼起家,通過品牌宣傳、800家“潤迅概念”手機連鎖店的建立以及多年積累下來的豐富電信運營經驗進入VNO領域;中國郵政在黑龍江與聯通的合作如火如荼,已累計為聯通代理放號76.5萬,占當地聯通總用戶數的46%;而騰訊正欲憑借其著名的中文網絡尋呼機“QQ”、OICQ與中國移動的合作進入個人通信領域,事實上,移動QQ已成為Monternet中最大比例的一部分業(yè)務收入。
“外包”——電信運營的趨勢
考察以上這些虛擬運營商的發(fā)展軌跡不難發(fā)現,VNO的出現其實是電信價值鏈細分的必然結果。隨著電信的開放、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壟斷都必將被打破。這種看法十分透徹,因為分工與合作正是經濟全球化的精髓。基礎網絡的投資是巨大的,而且電信技術更新太快,面對如此高大的進入門檻,后來者不可能輕言建網;另一方面,用戶需求的變化總是相對緩慢的,業(yè)務的實現也“豐儉隨意”不必依賴于技術,這十分有利于超脫于技術之外引導用戶的需求。因此,會有更多的運營商青睞業(yè)務的發(fā)展。
可以說,是資本市場的需要而非用戶市場的需要促成了電信外包趨勢的產生和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傳統運營商受制于資本市場,力求提高ARPU值時,這樣的直接后果是考慮把一部分業(yè)務和運作維護批發(fā)外包出去以降低經營的成本和風險,加速投資回報,以便集中更多的精力在網絡升級和技術進步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拿自己開刀并非傳統運營商的本意,然而這對急于分一杯羹的虛擬運營商來說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好消息。“外包”趨勢的實質是“軟硬分開”,這與當年微軟攜手Intel擊敗蘋果、IBM何其相似;蛟S若干年后,現在的網絡運營商成了電信領域的Intel,而虛擬運營商就成了電信領域的微軟。電信版的“WINTEL”美夢正在進行中?蓡栴}是,誰來賣PC呢?
“融合”——電信網絡的趨勢
微軟與Intel誰也不賣電腦,那是Compaq、Dell的事?赡壳熬W絡運營商與虛擬運營商的分工卻是:大家分頭,一起賣電腦。顯然,這樣的狀況不會持續(xù)很久。
說到底,“軟硬分開”的結果是將一個人的風險分攤到兩個人頭上,對整個行業(yè)來講并沒有減少風險。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目前的電信行業(yè)總體利潤迅速下滑、資本市場掌握生殺大權、并購浪潮風起云涌,行業(yè)內普遍人心惶惶。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虛擬運營商站出來分擔網絡運營商的一部分業(yè)務,后者會欣然接受。
與電信業(yè)務價值鏈的細分趨勢相反,電信網絡正在以極大的熱情面對融合的趨勢,比如正在進行中的“三網融合”、NGN等。雖然重復建設是競爭初期多運營商格局的必然產物,但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只有融合才是未來的選擇。業(yè)務的多樣化導致了人們對現有網絡的不滿,都希望看到一個既簡單又能承載所有業(yè)務、既要高效率又要保證QoS、既要便于統一管理又要便于模塊化管理、甚至對所有協議保持透明的“完美的網絡”。
如果這樣的網絡融合得以實現,將再次改變電信運營模式,“WINTEL”的比喻將不再適用了。那時,價值鏈的分工是這樣的:設備商、軟件商負責提供軟硬件設備,網絡運營商負責網絡的建設和管理維護,虛擬運營商負責把網絡賣出去。
價值鏈越分越細、網絡卻在融合,問題是,如何協調好這兩種看似背道而馳的趨勢,從中挖掘出每一個企業(yè)存在的價值。
必需正視的問題
價值產生于“合”,能量釋放于“分”。中國電信市場的情形較國外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電信開放剛剛開始時非理性的能量釋放。能量釋放是一種消耗,雖然“看上去很美”,卻并沒有產生價值,等煙消云散之后留下的肯定是一片狼籍,F在又有了一個“奧運商機”的美妙誘惑,更不會有人去為蕭條早作打算了。
事實上,今年1到5月的全國電信投資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1.71%,電信業(yè)的危機正在逐步顯現。首先虛擬運營商的產生,主要是市場發(fā)展推動的產物而非技術發(fā)展的直接結果。這說明了今后運營模式的潮流之一:超脫于技術之上;其次,網絡運營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在產業(yè)融合完成之前,他們不得不面對“自我競爭”的壓力;第三,市場進入規(guī)范化操作之后,國家對電信的各類扶持政策(包括融資渠道)將有可能取消,競爭將更殘酷。這對設備商同樣是個壞消息;第四,當前過量建設的后遺癥將逐漸顯露。有數據稱中國目前的傳輸網利用率不及40%,即使這樣仍有眾多項目等待建設。
當然,機會總是與威脅共存的,比如業(yè)務對最終用戶的透明化將越來越體現在無線接入、自由選擇網絡上,同時個人信息的加密與網絡安全會提到更高的層次,網間結算的工作量將成倍數增加等。數據類設備、VoIP類設備、無線設備、關口設備等將大行其道。
網絡融合是第一步,下一步應該是整個產業(yè)的融合??畢竟,相對壟斷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破除壟斷只能通過法律和政府干預。也就是說,競爭是不穩(wěn)定平衡,相對壟斷是穩(wěn)定平衡。既然價值產生于“合”,那么就讓我們去關注產業(yè)中那些融合的時刻。
虛擬運營商的未來
國內有關媒體的一篇評論為VNO的長遠發(fā)展指出了四個必備條件:品牌、分銷網絡、創(chuàng)新能力、營銷經驗。
品牌,對于虛擬運營商比網絡運營商更重要,因為個人用戶選擇VNO的唯一理由是享受到的服務比傳統運營商好、具有品牌價值;而強大的分銷體系和營銷能力是完成對網絡運營商承諾的前提。由于VNO不僅僅是將網絡運營商的資源“原封不動”地轉售出去,因此,在網絡基礎上通過市場和技術創(chuàng)新,開發(fā)出適合不同用戶群體需求的增值服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設想的信息化社會,只要擁有品牌與網絡,不管這個網絡傳輸的是什么,你都可以成為一個虛擬運營商。
賽迪網 中國信息化(industry.ccidnet.com)
相關鏈接: